前两天买了一颗超完整超大的多彩榧螺,开开心心地拍了照片发毛象,结果整理资料入库的时候突然发现,咦,我好像把学名拼错了?
之前一直以为多彩榧螺的中文名来自学名的意译,“multi-”是“多”的意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而我想当然地以为后面跟着的是“picta”,“绘画,彩绘”,但其实后面跟着的其实是“plicata”,拉丁语 plicātus 的变体,本意是“褶皱”。正确的写法是这样:
Oliva multiplicata Reeve, 1850 多彩榧螺
英语中也继承了这个单词,写作 plicate,字典里的释义是“Arranged in folds like those of a fan; pleated.”,当然之前我是不认识这个单词的——毕竟我的英语词汇量过于匮乏了。
不过作为一名榧螺爱好者,这个词其实不应该被忽略。书里介绍榧螺结构的时候,一定会讲到它们腹面的 columellar plications (CP) 或者 plication plate,我一直以为它只是一个术语,没有把它和真正的单词联系起来。而且事到如今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用中文来表达这个术语,但总之大概就是那一块有着平行褶皱的区域。
不同榧螺属(Oliva)贝壳的 CP(不是 couple!),自左向右依次是:
正榧螺 O. oliva|优雅榧螺 O. elegans|泡形榧螺 O. bulbosa|黔面榧螺 O. rubrolabiata
多彩榧螺与其它榧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褶皱小且细密,书上说有四十多条——我没算过,太费眼睛了。但无论如何,说他是“multi-plicata”,绝对是相当准确的。基于这个特征,在一些分类体系里它也被专门划到多彩榧螺亚属(Multiplicoliva)里,这个亚属只有多彩榧螺这一种,可以说是相当独特了。
Oliva multiplicata
台湾南部,当地渔民拖网采集
GEM, 47.68mm
那么,我们知道了“多彩”这个名字和学名无关,那么……多彩榧螺真的多彩吗?
就我从书上、网络上和各种销售渠道提供的标本来看:还算可以,但远不是榧螺里最多彩的那一批。
Hunon C, Hoarau A & Robin A (2009) Olividae : a complete survey of recent species. Harxheim, Germany: Conchbooks 书中多彩榧螺的图版
多彩榧螺的颜色基本上集中在褐色、卡其色、黄色、橙色、粉色、紫红色这几个色调上,花纹也很规范,无非就是有与无、多与寡的区别。
新旧比较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二者除了颜色的深浅和色调的轻微变化之外,不论是花纹形状还是浅浅的色带,二者几乎一模一样,只有一些色彩倾向和深浅的区别。
但上面说的这个只是大多数情况。多彩榧螺的个体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色彩鲜艳的 SSR 组合,譬如说以粉紫色为基调的,就会很惊艳;而褐色斑点覆盖了螺壳绝大部分的标本和几乎没有斑点的放在一起,气质差异自然也会相当大;更不用说榧螺里经常出现的白化、金化、黑化现象,也都有可能会发生在多彩榧螺身上。
把这些极端个体放在一起,比如像下图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多彩榧螺的颜色变化也还是相当可观的。
一组台湾出产的纯色多彩榧螺收藏,图片:Thierry Vulliet (CC BY-NC 4.0)
当然,多彩榧螺和真正的“多彩榧螺”们相比还是有差距。泡形榧螺、正榧螺、兽纹榧螺、少女榧螺这些榧螺都有超多不同的根据形态分出来的色型,也就是说它们会稳定形成多种看起来不同的个体——虽然不同的色型之间也还是会有渐变过渡,但是不熟悉的人把它们错认成几种也很正常(在命名人也没认明白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的无效种和异名[此处应有狗头])。
泡形榧螺的 type figure(Marrat, 1871),但实际上它们的色型还远不止这些……(Public Domain)
所以严格来说,多彩榧螺是一种既不多彩,又不叫多彩的榧螺,但是改叫“多褶榧螺”的话,我一个中年人看到又感觉有点太过丧气了——还是就保持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