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搬回江南之后,才开始感叹身边蘑菇之多。春夏时节每逢阵雨过后,草坪上、树影下便蹿出各式各样的小蘑菇出来。
仰仗于如今发达的图片识别工具,和前一份工作认识的鉴定蘑菇的专家,之前只知道是“可爱的小蘑菇”,现在终于可以叫出了名字。如是,我才意识到我已经记录到了十多种长相各异的菌类,就在小区里加上周边马路边、公园里不大的一片地方。
于是开了这样一个系列,权当是不怎么可靠的多样性记录吧!
毛头鬼伞,其实北方也很多,在北京见过几次;而且在上海碰到的这次也不是在小区里,而是在附近的郊野公园里。不过毛头鬼伞好大好可爱呀,所以还是写一篇好了!
去年12月中旬,天气已经相当冷了,我们带着娃去家附近的郊野公园瞎转悠。本来只是想晒晒太阳散散步,没想到在树林底线碰到了一大片毛头鬼伞。一开始还是在樟树林底下,后来发现隔壁的水杉林底下也有很多。那个季节,水杉的叶子已经掉差不多了,林子里光线特别好,加上红色落叶的衬托特别出片,于是咔咔拍了好多照片(但是也完全没想好拍了做啥用)。地上还能看见很多奇怪的鼓包,其实把掩在上面的叶子扒拉一下,底下也都是大蘑菇。
理论上来说毛头鬼伞都是在更暖和一点的季节出现,一般材料上也都是说春夏秋,没想到冬天碰到了一次。
毛头鬼伞是正经鬼伞属的一员,学名是:
Coprinus comatus (O.F.Müll.) Pers. (1797)
它在中文里又叫鸡腿菇,因为的确长的有点像🍗。而且据说真的是可以吃的,有人说它味道鲜美、肉质紧实,有人说它味道柔和、烹饪的时候会产生大量汁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美味仅限于它们还年轻时候,老了之后就开始逐渐黑化,逐渐……
没错,这就是毛头鬼伞的自溶了!它们的孢子混在被自己产生的酶消化的菌盖里,化身成黑色的液体,粘在昆虫身上传播。这些黑黑的液体也是这个类群叫 ink cap 的原因。
也不是说趁它们年轻的时候采集了就万事大吉了,采集之后几个小时内,它们也会变黑、液化,变黑了的部分会发苦,不好吃了。需要现采现做,快是第一要义。
当然,我这里还是需要强调一下,不推荐自己采蘑菇吃。就毛头鬼伞来说,万一错采了也会变黑水的墨汁拟鬼伞(Coprinopsis atramentaria)就麻烦了,吃了它可能会鬼伞素中毒,尤其是同时喝了几口酒的话。而且毛头鬼伞常常生活在被人类活动扰动了的环境里,体内是否富集了有害的污染物,我们都不得而知。
PS:这趟我还真在同一个公园、同一片林子里遇到了墨汁拟鬼伞(当然长相还是有点差别的):
和白绒拟鬼伞一样,墨汁拟鬼伞之前一直也是在正经鬼伞属里,2001年才被踢出来。感觉现在大家还是按照老习惯把它叫“墨汁鬼伞”,我都行啦,知道是它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