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研究生考去北京之后才第一次注意到堇菜的。彼时,校园里遍地的早开堇菜给了我一份来自北方春天的震撼——原来野生的小草花,开花的时候也是可以是这样轰轰烈烈的!
但是喜欢堇菜很容易,钻研起来却很难。堇菜的种类很多,彼此长得都挺像,种与种之间的差异往往非常微妙,种以内却又常常伴随着不小的个体差异。小小一个北京有十来种堇菜,而城市里最常见的两种,早开堇菜和紫花地丁,我一开始研究了很久也都没能分清楚。
不过没有什么比常见、好看、错综复杂的分类单元更吸引人了。直到离开北京,见过的堇菜我确定的已经有六七种,而裂叶堇菜一直是遗憾。
裂叶堇菜这种东西需要一定的海拔,在北京只会长在山上,但它们开花的时间又不是特别好的爬山的季节,所以一直没能看到。而同样是在山里,开花稍晚,但颜值差一大截的鸡腿堇菜,我倒是见过很多次,有点气。
上个月月底,我去山西和顺县马坊乡附近出了一趟差,这是我入职之后第一次去项目地考察。第一天晚上,新人们分享当天最大收获的时候,我脱口而出的是“看到了裂叶堇菜”。
其实在去山里的车上,听同事说我们工作地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有没有机会看到裂叶堇菜,事实上我也没找太久,第二次下车的时候,就发现它们大大方方地开在尚未耕种的田埂上。之后两天,我又在更多的地方看到了它,甚至可以说它们满地都是——但是多年夙愿得偿的兴奋劲至今还没有过去。
裂叶堇菜 Viola dissecta
裂叶堇菜叶片深裂,很好识别,它们的花也比一般堇菜的花都要红
裂叶堇菜可能是最好认的堇菜了,当时看到的另外种鉴定起来就颇花了一点周折。第一眼看上去,我就觉得它不太对劲,对了刘冰老师做的北京堇菜图文检索表,用排除法,觉得搞不好会是(之前在北京也没有见过的)球果堇菜。
但是,这棵堇菜的花梗完全没有向下卷的意思——这是球果堇菜的最大特征,随着成熟,它们的果梗会向下卷,让果实贴近地面。紫鹬老师觉得搞不好是细距堇菜——它和球果的区别是叶片正反面有没有毛。不过,我掏出了一张拍清楚了毛的照片(见下图),说服了他。
为了稳妥起见,我们找到了山西植物志,跑了一遍检索表,发现原来应该是深山堇菜,叶柄的窄翅是检索表说服我的关键点。但总之,见过的堇菜+1了!
深山堇菜 Viola selkirkii
深山堇菜非常细弱,叶片两面有毛,叶柄有很窄的翅,花偏蓝
和两个最新见的种相比,之前见过的“量产型”还是更多的。紫花地丁和早开堇菜都有,不过和北京不同,山西这边的紫花地丁似乎更占主导地位。
紫花地丁 Viola mandshurica
一脸量产型“北方春天堇菜”的长相,和早开堇菜的区别在于叶片窄长
典型的早开堇菜有看到一些,但是开得不怎么好,又过于大路货了,就没拍。不过当时在路边石头缝里看到一棵花色不怎么典型的,拍了,回来跑了一下检索表,怎么看也还是早开(当然也有可能不是……堇菜太难了)。
早开堇菜 Viola prionantha
和紫花地丁比起来,叶子更趴一些,而且叶片明显更宽,叶柄明显
另一个不是那么量产的“量产型”是细距堇菜,虽然城里不多,但在北京周边的小山包上见过一些。根据刘冰老师的观察,细距堇菜有普通型的和斑叶型的,不小心的话后者很容易和斑叶堇菜混淆起来。我看到有它们分布的那一小片地里,斑叶的和普通的细距堇菜是混生在一起的,也不知道叶片的白斑是由什么因素控制的。
细距堇菜 Viola tenuicornis
细距堇菜的距真的给人感觉很长,和斑叶的区别在与它的叶是心形的而斑叶是肾形的
另外还有一种好看的堇菜,跑检索表下来大概是蒙古堇菜,虽然我觉得它也还是有点点像北京堇菜的白色型——虽然山西植物志上没有北京堇菜的记录。如果是蒙古堇菜,那么我见过的堇菜科就又+1,如果是北京堇菜的话,那就还是在原地踏步……
蒙古堇菜 Viola mongolica
白色花是山西植物志里列的主要特征,但如果放大范围的话,白花的还颇有几种
据说花心那一丢丢黄色绿色的的部分是和可以和近似几种区分开的识别特征
这趟山西之行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周的时间,而且日程还安排得挺满,我其实没有想到过竟然能一口气刷到了6种堇菜。山西植物志记录了15种堇菜,除了栽培供观赏的三色堇,还有足足8种等着我去寻找,当然很有可能这8种和顺不是都有,以及还有别种没有记录的堇菜其实存在——但总之,不由得开始期待下次出差了呢,哪怕只是为了堇菜!
下次如果时间合适的话估计会采一点标本的,更兴奋了!